无线电爱好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无线电爱好网 首页 技术应用 初学入门 查看内容

先进封装材料热特性大哉问!解密规格书数值、透析热分析工具 ... ... ...

2025-5-7 13:25| 发布者: 闪电|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发展遇到的物理限制与瓶颈,摩尔定律(Moore’s Law) 在半导体工艺上渐渐不再成立,加上晶体管微缩工艺的成本不断提高,在寻求技术发展与成本的平衡之中,「先进封装」进而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2023 ...

随着半导体技术发展遇到的物理限制与瓶颈,摩尔定律(Moore’s Law) 在半导体工艺上渐渐不再成立,加上晶体管微缩工艺的成本不断提高,在寻求技术发展与成本的平衡之中,「先进封装」进而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3年AI热潮席卷全世界,而人工智能发展核心关键就是高速运算(HPC),然而先进封装大多是透过「立体结构」的堆栈方式,达到缩小体积和提升效能的目标,但材料的层层堆栈加上结构复杂,散热性、热膨胀等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稳定性与寿命。

之前宜特小学堂有分享过「如何快速找散热胶(TIM)异常点」以及「如何透过模拟掌握翘曲变形量避免异常」,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热特性对于选择封装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热分析工具量测热特性数值。


一、封装材料有哪些种类与特性?为何要考虑热特性?

市面上常见的先进封装技术包括2.5D封装技术,例如:CoWoS、I-Cube;3D封装技术则有SoIC、InFO、XCube与Foveros等等。

这些多样的封装型式与技术,大多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经由封胶(Molding)程序,将包含芯片在内的整个组件进行密封,保护其不受外在水气、灰尘、静电、腐蚀气体或UV光影响。而一般提到半导体封装材料,多数就是用来提供黏着、支撑与保护的封胶。

封装材料的种类从金属、塑料到陶瓷等等…各种材料都有优点和适用的产品。例如,金属封装拥有较佳的机械强度与散热特性,且金属材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电磁波屏蔽能力。陶瓷封装材料则具有低介电系数、耐腐蚀及热膨胀系数小的优势。塑料封装价格较低且质量轻,一般拥有良好的绝缘和抗冲击能力,也是目前半导体封装材料的主流。

综观上述各种材料的优点,不难看出,许多材料特性都跟「热」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封装材料时,必须将材料的热特性纳入考虑,确认材料可以承受组件工作的温度,以确保工作整体的稳定性与寿命。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就以最常见的「塑料封装材料」来说明;塑料封装材料的成分,以酚醛树酯、环氧树酯与硅树酯为主,其中又以环氧树酯类为大宗,常应用于填充支撑和绝缘的底部填充胶(Under Fill,简称UF),或是作为外壳保护的模封胶(Molding Compound,简称MC)。下面我们就以一张填充胶的规格书(图一)为范例,初步认识常见的几项热特性及相关测试。

图一:塑料封装填充胶的规格书范例


二、最基本的热特性CTE为何重要,又该如何量测?


要建立材料的热特性基本概念,最优先要知道的就是––热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简称CTE)。热膨胀系数通常都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而异;塑料封装材料的规格书中常以玻璃转移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简称Tg)作为分界来区别。

例如图一规格书中的CTE,在常温到Tg之间的数值很接近常见印刷电路板水平方向的CTE;但过了Tg点之后,CTE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这个温度环境下很可能导致产品因为CTE的不匹配,而造成电路板产生脱层或弯折,甚至组件或零件的断裂及断路现象。故CTE这个参数信息,对于材料的选择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

那CTE要怎么量测呢?依据样品材质与测试工具不同,有多种规范可以参考。图二是由宜特材料分析实验室汇整出常见适用于热机械分析仪(Thermomechanical Analyzer,简称TMA)的测试规范。但需特别注意,有时在规格书中看到的测试值,会是以材料商自行设计的测试方法测得,故测试值通常是供比较参考用。

图二:一般常见的TMA测试规范

三、为何需要量测玻璃转移温度(Tg)?

前面有提到CTE是温度的函数,不匹配的CTE可能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那为什么会以Tg点来作为观察CTE的分界呢?这就要需要了解什么是Tg点,以及具有Tg点的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特性了。

Tg点和熔点、沸点等相变点(Transition Point)相似,用来定义「物质于两个状态之间的可逆转换温度」。熔点为固态与液态的转换,沸点为液态与气态的转换,但Tg则同为固态之间的转变,不像一般固、液、气三态间转换因为有明显的体积改变所以容易观察。

材料的部分物理特性与温度的关系可用图三来概述,当材料在低温时,会呈现出相对硬脆的特性;但当受热升温时,非结晶性部分的分子链区因获得能量,便具有可移动的自由度,使得固体呈现出如同橡胶般柔软的特性,因此以「玻璃态」和「橡胶态」称呼这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在这两种状态间的过度区温度,就被称为「玻璃转移温度」,也就是Tg。

图三:物理特性与温度的关系概图

从上图可知,Tg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温度,应该视为一个「区间」较为恰当。用户可依据工艺的加工需求与产品的使用环境,来选择合适Tg的材料,以满足产品可靠度与寿命的需求。

那规格书中的Tg点为什么不是一个区间,而是一个温度值呢?这就要牵涉到「定义」的问题,在不同的测试规范下有对Tg点的量测与取法作出定义,大家才能在同样的基础下进行Tg点的比较。

Tg点的测试方式大略分为三种,除了如图一规格书中出现的TMA与动态机械分析仪(Dynamic Mechanical Analyzer,简称DMA)之外,还有对样品状态宽容度相对较高的微示差扫描热卡分析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简称DSC)。图四是宜特材料分析实验室汇整出三种测试方式,搭配常见的Tg点测试规范。

图四:测试方式与常见的Tg点测试规范

四、模数又是什么,该如何量测 ?

除了上述的CTE与Tg这两项材料特性,机械特性对于材料的选择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常见的机械特性比如样品的刚度或耐冲击能力。这两个特性可以简单理解成柔软的材料容易被拉伸与弯折,也容易把受到的冲击能量,以热或形变的形式耗散(Dissipation);反之,较坚硬的材料不易受外力变形,就能将受到的能量较大量的保留并传递下去。

规格书中的模数(Modulus)一般指的是弹性模数(或称弹性模量),模数的定义为应力(Stress)与应变(Strain)的比值,它与常见的机械特性刚度(Stiffness)的定义是相似的,差别在于刚度须考虑样品的结构与形状;弹性模数则属于材料组成的内部性质,与结构无关。

模数本身也是温度的函数,一般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可供工艺人员选择于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加工处理。一般规格书提供的模数为常温下的量测数值,若有温度条件的测试需求,则可于DMA或有加热环境的拉伸试验机中进行。

图五:一般常见弹性模数的测试规范

图五提供一些常见弹性模数的测试方法,应该有读者会发现,测试规范中出现了弯曲特性(Flexural Properties)和拉伸特性(Tensile Properties)两种,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呢?其实是来自于「测试方向」的差异,也就是又跟定义有关。

「弯曲」顾名思义就是对材料进行弯折来观察强度特性,有分成二点、三点或四点弯曲三种不同的测试方式。而「拉伸」则是在材料的轴向施加力量,可以是拉伸或压缩,藉由观察样品轴向的尺寸变化来计算对应的强度,常见的杨氏模数(或称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就是在拉伸方向下测得的弹性模数。


五、热分析仪量测到的数值,都是材料的真正数值吗 ?


如果把刚封装好的芯片,或是存放一阵子甚至使用过的芯片拿来测试,会跟规格书上的数值相同吗?如果用上述测试方式来确认材质,是否符合要求?可以拿来做为进料检验的测试方式吗?可以用这些测试来推测,是不是因为材料差异或变质造成失效?

以上这些常见疑问,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首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文中多次提到的「定义」。用什么方法测?用什么条件测?都需要说明清楚,才能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测试结果的比较。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有的热分析都会牵涉到「热」,样品曾经历过的加热、冷却以及时间长短等等过程,成就了样品的现况,也称为这个样品的热历史(Thermal History)。

当我们要对样品进行加热或降温的实验动作,来取得需要的对应数据时,如果不是在相同热历史条件下的样品,比较的基准就不同了。所以热分析时常听到「消除热历史」的这个动作,也就是在合适的热处理条件下,使样品达到可比较的测试基准后,再进行真正搜集数据的测试步骤。

不过,也不是所有数据的取得都需要进行消除热历史的动作,甚至可能造成测试结果失去比较的意义。例如:测试Tg点时,消除热历史的动作可以让材料的结晶特性表现的更准确,来取得可比较的实验结果。反之,对热固性树酯做消除热历史的动作,反而可能造成样品固化程度改变,就无法获得样品当前状态的信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关于本站|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无线电爱好网 ( 粤ICP备15040352号 ) 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5 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9开关电源讨论群LED照明应用、电源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4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8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0无线电爱好技术交流11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224号

GMT+8, 2025-5-7 13:28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