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後,現今已有近萬顆衛星在太空飛行,數量持續增加中。衛星已經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地圖導航、實況轉播等,另外.俄烏戰爭中使用「星鏈」衛星通訊連網,台灣也在0403花蓮地震首次使用低軌衛星技術,協助災區通訊。因此,發展衛星科技除了民生用途,也深具國家安全考量。
我國從2019年到2029年,於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投入超過新台幣400億元,進行低軌通訊衛星的研製、規劃國家發射場與人才培育。工研院估算,至2030年,全球每年將發射1,700顆衛星升空,屆時將創造至少4,000億美元的產值。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預計,全球太空經濟在2040年更有望突破1兆美元,其中衛星產業占比上看88%,達9,252億美元。
衛星按軌道高度可分成低軌(LEO<2,000 Km)、中軌(MEO<10,000 Km)以及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35,800 Km)(圖一),重量從幾公斤到數百公斤不等,其中SpaceX Starlink低軌通訊衛星近年轉商業化,開啟了新太空經濟模式。另外立方衛星(CubeSat)造價門檻相對低,成為切入衛星技術研究的熱門標的。衛星產業鏈日趨成熟,以及衛星發射和製造成本的降低,帶來龐大的太空商機,相應的電子零組件需求亦隨之增加,讓不少廠商對邁向太空市場摩拳擦掌。
衛星是由幾個次系統整合而成,包含姿態控制、電力、熱控、通訊、推進和酬載(Payload)…等(圖二)。例如遙測衛星(Remote Sensing Satellite),其功能是繞地球軌道拍攝照片,其中姿態控制次系統使鏡頭能維持對著地球方向;影像感測器則是攝取影像的酬載,電力次系統負責電力儲存與電源管理,最後將照片透過通訊次系統傳回地面,衛星內部有我們熟知的各種電子零組件。
正統太空規的電子零組件要價不斐,且某些零件因各國管制政策不易取得,而商用現貨(Commercial Off-the-Shelf,簡稱 COTS),例如電腦、手機和汽車採用的電子零組件,價格相對親民,性能好,供貨也較充沛,近年採用COTS執行太空任務是相當熱門的趨勢。
COTS電子零組件要上太空,需經過哪些驗證測試?本期宜特小學堂,將從火箭發射環境、太空環境,逐一說明COTS欲跨入太空應用將面臨的挑戰和驗證測試方式。
一、 3.2.1發射! 火箭發射對電子零組件的影響
(一)振動測試
衛星在地面製造組裝,需考量溫度、濕度、粉塵汙染等影響;組裝好的衛星搭乘火箭從地面發射,首先會承受火箭的劇烈振動,振動測試機可以在地面模擬火箭發射,以垂直與水平方向進行振動測試。不同的火箭有不同的振動大小,例如美國SpaceX獵鷹重型火箭(圖三)的振動測試參數,以每秒鐘10~2,000次的振動頻率,重力加速度到幾十倍,振動測試(圖四)可用來確認衛星或電子零組件在經歷發射過程仍能正常運作。
圖三:美國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發射
(圖片來源: p.7, SPACE X FALCON USER’s GUIDE, August 2021)
(二)音震測試
火箭發射過程也會產生音震(Acoustic Noise),尤其是面積大且薄的零件容易受音震影響,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天線面板等。音震可能使這些零件破裂、機構損壞,功能異常。音震艙則是用來模擬火箭所產生的音震,測試時將液態氮汽化,此時液態氮體積會瞬間膨脹數百倍產生巨大壓力,再經由喇叭將氣流動能轉為聲波導入音震艙,測試音震艙內的衛星或零件(圖五)。
(三)衝擊測試
火箭離開地面抵達一定的高度時,各節火箭引擎開始陸續分離,接著整流罩展開釋放衛星入軌(圖六),這些過程都會產生衝擊(Shock),對衛星內部零件的焊接點、晶片,或其他脆性材料都是嚴苛的考驗。因此也需要在地面先進行衝擊測試(圖七),了解衛星與其電子零組件對巨大衝擊的耐受程度。
(四)電磁相容性測試(EMC)
此外,因各種電子零組件集中在火箭狹小空間內,衛星跟火箭之間的電磁干擾可能會影響任務,因此衛星在發射前也需經過電磁相容性測試(EMC)(圖八),確保衛星所使用的電子零組件不會與火箭之間互相干擾。 
圖八:電磁相容性測試(圖片來源: European Space Agency)
(一)熱真空循環測試(Thermal Vacuum Cycling Test)
低軌衛星以每秒七公里的時速飛行,大約九十分鐘繞行地球一圈,衛星繞軌飛行處於真空環境,同時也會面臨溫差挑戰,當衛星被太陽正面照射時,其溫度高達攝氏120度,遠離太陽時,溫度可能低到零下120度。另外,真空環境可能使電子零組件因散熱不良燒毀,真空低壓也會造成零組件材料分解、腔體洩漏(leak),或是零組件釋氣(Outgassing)產生汙染。
熱真空循環測試(Thermal Vacuum Cycling Test)(圖九)可模擬太空環境真空狀態與溫度變化,測試時將衛星或電子零組件架設於極低壓力的真空艙內,再經設備以輻射、傳導方式對衛星或電子零組件升降溫以模擬太陽照射,此時衛星或電子零組件處於通電運作狀態,須即時監控觀察其功能是否正常。熱真空循環通常測試為期一週甚至更長,也是衛星或電子零組件常見的失效項目。
(二) 輻射測試
少了大氣層的保護,電子零組件在太空環境直接面對輻射的衝擊。以地球軌道而言,輻射環境包含輻射帶(Van Allen Belts)、銀河宇宙射線(Galactic Cosmic Rays,GCR)以及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圖十),這些輻射環境充斥大量的電子、質子,以及少數的重離子(Heavy Ion)等,若擊中衛星的電子零組件可能造成資料錯亂(Upset)、當機,甚至永久性故障(圖十一)。衛星在軌道運行壽命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十年,衛星在軌道運行時間越長,受輻射衝擊影響就越大。
圖十:地球軌道輻射環境 (圖片來源:宜特科技繪製)
圖十一:太空輻射對電子零組件的三大效應 (圖片來源:ESA)
1. 總電離劑量效應(Total Ionizing Dose Effect,TID)
電子零組件在太空環境長期累積大量質子與電子輻射是TID效應的主因,TID會造成MOS電晶體Threshold Voltage緩慢飄移,零件漏電因此逐漸增加,漏電嚴重時則會導致零件燒毀。衛星可視為大型的無線行動裝置,依賴太陽能蓄電,電力相當珍貴,若衛星內諸多的電子零件都在漏電,將造成衛星電力不足而失聯或失控。
2. 位移損傷效應(Displacement Damage,DD)
質子對電子零組件會產生另一種非輻射效應,稱為位移損傷效應(DD),屬長期累積大量質子的物理性損傷,質子會將半導體零件內的矽原子打出晶格外,形成半導體的缺陷,零件漏電也會逐漸增加,其中光電零件對DD效應較敏感,例如影像感測元件,DD會造成影像品質降低,另外也會使衛星使用的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轉換效率下降。
3. 單一事件效應(Single Event Effect,SEE)
TID與DD可看成慢性病,是電子零組件長期在軌累積大量質子與電子作用所造成的漏電效應,SEE(圖十二)則是屬於急性症狀,隨機發生,難以預測。質子與重離子都會造成電子零組件的SEE效應,而重離子比質子更容易引發SEE,太空環境的重離子數量雖然相對少,但殺傷力強,一顆重離子就可能使電子零組件當機或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