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结构中虚拟存在的各自唯一可识别的物品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由凯文阿什顿在1999年提出的,通过Auto-ID中心开始传播,使得物联网的概念开始广为流行。射频识别(RFID)被看做是物联网的基础。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对象都配备射频标签,人们可以快速识别它们。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指的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在它出现的1958年当时以至今天都不能用统一的名称来描述的一类技术。出现在1999年的物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它是在网络上标识实际物品的虚拟存在。 信息技术包含了四个方面:网络、通信、计算和终端。 上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数字计算。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区别在于数字技术具有保真、直接与快速三个重要特点;而现代数字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产生的前提。 以 EPC 为标准的RFID之所以成为物联网的基础,就在于它是基于数字对物品进行标识的终端技术。它的“快速”源于“标识”(“贴标”和“识别”)。与之不同的模拟技术的代表是传感技术。例如,在指纹身份识别中虽然指纹可以转变为数字,但毕竟其本身还不是,它远不及上述“保真、直接与快速”的数字技术的特点。这就是“标识”在物联网特定应用上大大优于“传感”的原因。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条码”也是一种“标识”,它已经开始由“传感”进化到“数字”的边缘。虽然这是一种进化但不如后来者居上的 RFID 电子标签。它不再依赖于对物理形态的感知而直接通过读取数字信息获得被标识对象的“身份”,因此能够更加自动、直接和便捷地认识物品。物联网除了终端和网络之外,也要用到计算和通信,例如,云计算和无线通信。可以说,当今的每一项信息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相关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当今有人把物联网与传感网,甚至信息技术全体相混淆,搞乱了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为物联网正名,恢复其本来的意义非常必戛幸我曦盈亿替湹嫡ǎ菩纛谘灿薪卫贑癉鋯铖恥柅緝纭浿篡褴讎怦ほ查邲娭噠噖莲差联网的同时对于信息技术的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有时我们不得不称之为“RFID物联网”,来区别其他被误称为“物联网”的东西。本书书名中也包含了这种因素。 明白華橦菖韝湹盂这ぅ孌預‖骖砜逕况,世界就有了共同语言。中国就不会也不必要再关起门来“独善其身”地“胡思乱想”。认识物联网本来的意义,明白它并非信息技术的全部,既不包含传感网,其本身又与泛在网不同。这样认识和行动对于发展各种信息技术都十分有利。 物联网具有“物品、名称、自动”三要素。也就是说,物联网涉及的对象仅餄干対I晡徊¥舨鏞齣厙鸫≯芽畹隙盒繒鸕設砣辈蹕蒄嵫谬棉品”,为此每件物品需要有“名称”,而识别这些名称还需要“自动”。三者缺一不可,分别代表着物联网的目的、手段和特点。RFID就是通过对被贴标“物品”的标签上的“编码”进行识别的,与其他手段如条码相比更具有“自动”的特点。这些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运用 RFID物联网首先要从自动识别这种终技术出发,本书列举了大量事例并做了充分介绍。同时涉及了网络技术,才能做到物品的互通互联。本书虽然没有在网络方面大费笔墨,但是从各种应用的背后都映衬出网络的存在。网络就像日常使用的电力、通信、计算那样须臾不可或缺。它们对RFID应縉不服的临颟挙ㄖ偰夭穂寘暗志臥刂鏡攒遗歴樣俐0色勧嶅瑷思亖鬟廲鈿敫啾苹性自然不言而喻。 物联网偃最鹛船大量的应用何在?就是把还在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和刚刚下线的产品用可唯一识别的电子产品编码来标识,使得该产品能够在现实与虚幻的世界中得到同一的唯一识别,在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应用领域中做到数据共享,并为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所利用。这样的物联网才具有实际意义。RFID在对物品标识的重要标准 ISO/IEC18000-6c上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存在,它使电子标签只需要编码,而其内容需要到网络上去查询和解释,也就是使得电子标签成为“后台”方式的了。这为物联网的“快速”、“准确”、“低成本”以及“安全”提供了保证。甚至使得RFID在身份认证、防伪、安防、定位等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在本书中也可以找到。 本书重点着眼于上述与产品关联最紧密的两个领域: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突出了上述物联网三要素中的手段--标识。而本书涉及的频率多为超高频。虽然鏹谮泄垯囔È貝劳觏恶分章节涉及了2.4GHz微波频段,其实微波的称呼是从波长的角度■和处訕敌領箦瓮剋窦趾y舭埽摯辙鶘ψ踰袷襄宾渺鶉慑弔藹ボ晥糇簣Λ向率来讲还是超高频。在编码标准上本书主要涉及的是EPC,或者是噯巯菒铊鶉胥撃鲣疇饉初鱬铂蝘賄Ớ移黾灩デ惜羮鮀嫈驫隡彐阿为国际标准的ISO/IEC18000-6c。这是世界上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主流标准。只有当世界采用了共同标准之后,物品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流通才能如行云流水、来去自如。 RFID 技术实际就是电子标签技术,搭载着记忆编码芯片的电子标签是条码纸签的“上位”电子版本。物联网的自动的特点才因此得以实现。根据本书作者们的切身体验,时下相当普及的条码技术一旦升级为RFID之后,其优越性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书所收集的 RFID在全世界包括欧美亚地区已经实施的三十四个应用案例都是 RFID 物联网的应用。这些案例不愧为物联网应用的瑰宝,也不会因为岁月的稍有流逝而略减光芒。 作者们援引的成功案例都源于亲身经历的实践。最可贵的是在翔实地记述了应用的背景、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效果之外,他们把实施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 发展 RFID 物联网产业,对于推动现代制造业、物流业、食品以及医疗卫生行业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书向读者力荐的还有参与本书写作的企业、 团体和个人的那种脚踏实地的工作风格。RFID“门槛”并不高,人门也很容易,但是把读取率提高到百分百并不简单。本书作者与其他实践者们把降低系统的成本、扩大和普及面向全社会的应用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吸取本书的成功经验,反复实践极为重要。我相信伴随此书的隆重问世,读者们一定能够乘 RFID 之强劲东风,行物联网之万里航船,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射频世界》杂志、《世界物联网》主编 周文豪 |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1224号|关于本站|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无线电爱好网
( 粤ICP备15040352号 )
GMT+8, 2025-8-15 09:14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9 queries .